4000萬張信用卡一夜蒸發銀行“斷臂求生”背后藏著什么秘密?(圖1)

  信用卡,這個曾經象征身份與地位的金融工具,如今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大撤退。

  被支付寶插入支付腹地的四大行,一改往日深沉形象,集體將對支付寶進行“圍剿”。

  大戰落幕,螞蟻金服與銀行達成了心照不宣的平衡:螞蟻專注服務小微企業和小年輕,銀行則固守傳統金融業務。

  當花唄打出 “該省省,該花花,花唄香過信用卡” 的廣告語時,信用卡的危機已經悄然埋下。

  必一運動(B·SPORT)

  2024年一季度,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的數量降至7.27億張。

  這意味著從2022年第三季度開始的連續九個季度下跌中,8000萬張信用卡悄然消失。

  2024年,平安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同比下降15.39%,光大銀行下降13.33%。

  曾經被譽為信用卡行業“標桿”的招商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僅微增1.28%。

  交易額的滑坡更為驚人。2024年,國有六大行信用卡消費金額合計驟降8500億元。

  曾經被卡圈奉為“神卡”的上海銀行“外灘鉆”,其標志性的無限次境內接送機服務被削減為“全年共計限16次,境內各城市服務不得超過2次”。

  當74歲的劉曉慶都在霸總短劇里甩出黑卡包場時,現實中的年輕人卻對信用卡越來越無感。

  金融數字化發展聯盟2022年的調查顯示,信用卡持卡人平均年齡為33.4歲,主力軍仍是80后和95前。

  必一運動(B·SPORT)

  央行儲戶問卷調查顯示,選擇“更多儲蓄意愿”的比例從2018年的44.1%飆升至2024年的61.4%。

  精打細算的年輕人也算清了信用卡的性價比悖論:普通卡額度少,不如花唄、借唄大方。高端卡年費高,需要高消費養著。

  更多人只是單純嫌麻煩:在移動支付普及的今天,找店員用POS機刷卡常遇冷眼,掃個二維碼明顯方便得多。

  2022年7月,原銀保監會發布新規,要求銀行不得以發卡量為主要考核指標,且睡眠卡比例不得超過20%。

  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息差縮窄壓力下,信用卡業務的盈利空間正在受到擠壓。”

  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信用卡業務像賣奶茶,賣奶茶本身剛能打平成本,實際盈利來自少部分顧客加購的“小料”。

  但現實是,能月月刷1萬的新用戶鳳毛麟角,綜合算下來回本期要拉長到6-10年:

  曾經“萬物皆可聯名”的盛況,變成了浦發銀行公告中冷靜的“因業務策略調整停止發行”。

  當被問及為何不再使用信用卡時,一位網友的評論獲得高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