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16 日 10 點,南京南站附近道路上,因路面濕滑,駕駛人操作不當,小米 SU7 沖出車道,一頭撞向隔離花壇區。車輛前杠和底盤區域,撞上隔離帶周邊的方形石塊,撞擊致使電池底部嚴重受損。隨后,電池內部受撞擊發生局部短路,出現短時冒煙和明火,并向下泄壓。事發后,消防人員迅速介入處置,將車輛風險解除,并轉移至安全區域。車上乘客因碰撞沖擊受傷,好在及時送往醫院檢查和治療。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安徽高速必一運動(B·SPORT)路段,一輛小米 SU7 處于 NOA 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 116km/h 的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然而,車輛最終還是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確認的時速約為 97km/h。僅僅 10 秒后,車輛電池倉爆出火球,火勢迅速吞沒整車,造成車上 3 名女大學生不幸身亡。家屬提供的聊天記錄顯示,撞擊后所有車門自動上鎖,車窗防爆膜燒化黏住縫隙,導致車內人員無法逃生。
事故發生后,小米公司迅速做出響應,在 1 分鐘內觸發 Ecall 報警系統并聯系車主,并于次日成立專項小組趕赴現場,符合 “黃金 24 小時” 危機響應標準。小米公司主動釋放 NOA 運行日志、碰撞前車速等量化數據,塑造 “數據透明” 形象,試圖將責任從技術系統轉移至 “人因失誤 + 極端環境” 組合,弱化產品設計缺陷質疑。但對于車門鎖死機制、電池熱失控路徑等關鍵問題,小米僅以 “無法接觸事故車輛” 回應,未提供設計原理或實驗室驗證數據,引發專業受眾的信任危機。
新能源汽車防火安全的核心在于電池安全。鋰離子電池因能量密度大、電壓平臺高、輸出功率大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充電速度,也帶來了電池安全問題。根據統計,鋰離子電池(三元鋰電池及磷酸鐵鋰電池)是導致新能源汽車起火的主要原因。車載環境下多因素的動態相互作用,使鋰離子電池存在的安全隱患更具復雜性。機械濫用、電濫用及熱濫用等條件,會引發鋰離子電池一系列的放熱反應,并導致電池內部溫度升高,最終引發熱失控。小米 SU7 兩次事故中,電池撞擊受損引發的 “自燃”,無疑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車企必須進一步加強對電池安全的研究和管控。
在安徽銅陵事故中,小米 SU7 最初處于 NOA 智能輔助駕駛狀態,盡管系統檢測到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但最終仍未能避免事故的發生。這表明,智能輔助駕駛技術雖然為駕駛帶來了便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車企在推廣智能輔助駕駛技術時,需要明確其安全邊界,加強對駕駛員的培訓和提醒,避免駕駛員過度依賴智能系統,同時持續優化技術,提高系統在復雜場景下的應對能力。
面對事故,車企不僅要及時響應,更要保持應對的透明度,增強公信力。小米公司在處理這兩起事件時,雖然在信息披露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但對于關鍵問題的回避,以及未開放第三方檢測權限,讓不少消費者和行業人士感到不滿。在未來,車企應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調查,及時、全面地公開事故信息,必要時引入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檢測,以消除公眾的疑慮。
無論汽車的安全配置多么先進,安全駕駛始終是重中之重。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應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時刻保持專注,合理使用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切勿過度依賴。同時,消費者在選購新能源汽車時,不能僅僅關注車輛的續航里程、智能化配置等方面,還需對車輛的安全性能進行全面評估,包括電池安全、車身結構安全、主動安全配置等。
小米 SU7 自燃事件,為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敲響了安全警鐘。車企需要以此為契機,加大在安全技術研發、事故應對機制等方面的投入,守護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畢竟,只有將安全作為發展的基石,新能源汽車行業才能行穩致遠,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