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孟鶴堂在《幸福三重奏》中展示的北京大平層引發熱議,客廳墻上懸掛的幾十根釣魚竿成為焦點 —— 這些見證他與妻子愛情的 “戰利品”,與 17 年前那個在地下室用臉盆接雨水的北漂青年形成震撼反差。從孟祥輝到孟鶴堂,從月薪 400 元的地下室租客到年入千萬的相聲明星,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奮斗史,更是德云社造星體系與中國相聲行業變遷的微觀樣本。本文將通過職業軌跡、經濟狀況、家庭生活三重維度,解碼這位 “鶴字輩” 頂流的成長密碼,以及其背后的行業生態與時代機遇。
2008 年深秋,20 歲的孟祥輝從哈爾濱阿城區登上 K340 次列車,背包里裝著 500 元現金和母親烙的玉米面餅。彼時的北京對他而言,是《相聲有新人》里郭德綱的舞臺,是同鄉馮照洋描述的 “遍地機會”。現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在西四環外租下的地下室,每月 400 元租金,沒有窗戶,墻面滲水,雨天需用三個臉盆接漏。據他在《脫口秀大會》回憶:“有次下暴雨,水從墻角漫進來,我抱著被子坐在床板上,看著漂浮的拖鞋,突然覺得自己像個孤島。”
這種生存狀態在 “北漂” 群體中極具代表性。2008 年北京外來務工人員超 700 萬,其中 23% 居住在地下室,人均居住面積不足 5 平米。孟鶴堂的特殊之處在于,即便在送外賣、賣車險的間隙,他仍揣著《相聲貫口大全》背誦 —— 在電銷公司午休時,他會躲進樓梯間練習《報菜名》,被同事嘲笑 “不切實際”。中國曲藝家協會 2009 年調研顯示,北漂相聲演員中,僅 12% 能通過演出維持生計,其余均需兼職糊口。
2009 年初,馮照洋推薦孟祥輝報考德云社。考試當天,他因重感冒高燒 39 度,念《八扇屏》時屢次卡殼。情急之下,他憑著記憶唱了段太平歌詞《鷸蚌相爭》,沙啞的嗓音反而唱出了 “漁翁得利” 的滄桑感。郭德綱后來在自傳中回憶:“那孩子燒得臉通紅,眼睛卻亮得嚇人,太平歌詞的調門都跑了,可味兒對,是吃這碗飯的料。”
這個看似偶然的錄取背后,是孟鶴堂的長期準備:中學時參加校園相聲社,模仿趙本山小品,甚至在哈爾濱夜市擺過 “說學逗唱” 的地攤。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相聲研究中心主任李菁分析:“德云社選徒重‘靈氣’而非‘功底’,孟鶴堂的即興反應和舞臺感染力,在高燒狀態下反而被放大,這種‘野生能力’恰是科班出身演員缺乏的。”
拜師初期,孟鶴堂進入 “三年學徒,兩年效力” 的傳統培養模式。他擔任于謙的生活助理,負責開車、拎包、安排行程,月薪 2000 元。更重要的是 “跟場學習”—— 在謙祥益茶館,他每天記錄于謙的舞臺反應,模仿其 “蔫壞” 的表演風格;在飯店當大堂經理時,觀察各色顧客的語言習慣,為后來塑造市井角色積累素材。
這段經歷塑造了他獨特的表演質感。2010 年某次小劇場演出,報酬僅 80 元,他騎著二手自行車穿越長安街,后座綁著演出用的大褂。“車胎扎了,推了三公里,到劇場時大褂全是泥,” 他在《非常靜距離》回憶,“但上臺看到觀眾笑,突然覺得這 80 塊錢比賣車險掙的 500 塊還值。” 這種 “苦中作樂” 的心態,成為德云社學徒的集體記憶 ——2010 年岳云鵬月薪 1500 元,曾因給顧客上錯菜被罵哭。
2009 年 6 月 13 日,孟鶴堂正式拜師,獲藝名 “鶴堂”,取自其大堂經理的職業經歷。在 “鶴” 字輩 40 余名徒弟中,他面臨激烈競爭:
他的突破口在于 “生活化創新”:將電銷經歷改編成《電話粥》,把釣魚愛好融入《文玩》,甚至在《學小曲》中加入東北二人轉元素。中國傳媒大學綜藝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5-2018 年,孟鶴堂小劇場演出的 “原創比例” 達 63%,高于德云社平均水平(38%)。這種創新意識,為后來的綜藝爆發埋下伏筆。
三、綜藝爆火:從《文玩》到 “盤它” 的現象級傳播(2018-2019)
2018 年,孟鶴堂與周九良搭檔參加《相聲有新人》,表演《文玩》時,一句 “干干巴巴,麻麻賴賴,一點都不圓潤,盤他” 突然爆梗。節目播出后,“盤它” 成為百度年度熱搜詞,搜索量達 1.2 億次,衍生出 “萬物皆可盤” 的全民狂歡 —— 從盤核桃到盤貓,從盤手機到盤工作,該詞入選《咬文嚼字》2018 年度十大流行語。
北京郵電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分析:“《文玩》的成功,是傳統相聲‘現掛’技巧與短視頻傳播邏輯的完美結合。孟鶴堂的表演兼具‘可截圖性’和‘可模仿性’,符合 Z 世代的娛樂消費習慣。”
版權運營:“盤它” 商標被搶注 47 類,德云社最終通過法律手段收回核心類別;
綜藝邀約:2019 年登上湖南衛視元宵喜樂會,表演《萬物皆可盤》,收視率破 2.3%;
品牌代言:拿下文玩 APP、堅果零食等 8 個代言,單條微博廣告報價從 5 萬漲至 80 萬;
劇場效應:德云社三里屯劇場門票價格翻倍,黃牛票炒至 2000 元,演出排期延長至 2020 年底。
這種 “內容 - 流量 - 變現” 的模式,成為德云社新的造星范本。2018 年德云社營收突破 15 億,其中 “綜藝衍生收入” 占比從 2015 年的 7% 升至 28%,孟鶴堂個人對營收的貢獻度達 12%。
2018 年前:小劇場演出 + 商演,年收入約 50 萬,主要用于租房和學習;
2019-2021 年:綜藝 + 代言 + 相聲專場,年收入破 2000 萬,在北京四環購置首套房;
2022-2025 年:跨界影視 + 直播帶貨 + 自創品牌,年收入超 5000 萬,升級為朝陽大平層。
對比 2010 年曹云金退出時 “月薪 3000” 的困境,孟鶴堂的收入結構證明德云社分配機制的改良。中國演出行業協會 2024 年報告顯示,頭部相聲演員的收入中,“非劇場收入” 占比已達 67%,遠超傳統時期的 “門票分成” 模式。
2025 年孟鶴堂公開的住宅位于朝陽公園附近,建筑面積 260 平米,市場價約 2800 萬。裝修風格呈現 “新中式 + 輕奢” 融合:
這種裝修風格暗合其 “雅俗共賞” 的公眾形象。社會學家周孝正分析:“釣魚竿既是中產休閑的象征,又連接著他與妻子的愛情故事;相聲元素的植入,則強化了‘傳統藝術傳承人’的身份認同。這套房子本質是他個人 IP 的物理化呈現。”
孟鶴堂與妻子的愛情頗具戲劇性:2015 年在漁具店相遇,因爭搶最后一包 “老鬼” 魚餌相識。“她釣技比我好,第一次約會就在水庫邊坐了 8 小時,” 他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回憶,“看她甩竿的姿勢,突然覺得比看相聲還過癮。”
情感基礎:婚后保持 “每周一釣” 的習慣,2023 年共同參加 “京津冀釣魚錦標賽” 獲業余組季軍;
經濟獨立:妻子經營漁具淘寶店,年銷售額超千萬,與孟鶴堂形成 “事業互補”;
輿論保護:從未公開妻子正面照,社交平臺互動以 “釣魚日常” 為主,避免 “星嫂” 標簽。
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 2024 年調查顯示,“共同興趣” 在明星婚姻的 “維持因素” 中排名第一,達 72%,印證了孟鶴堂婚姻模式的合理性。
這種轉變與德云社 “家族化” 氛圍密切相關:郭德綱長子郭麒麟、于謙兒子于思洋均已進入娛樂圈,孟鶴堂的 “父親” 身份將強化其 “成熟藝人” 的公眾形象。北京電影學院明星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已婚已育” 男星的商業價值穩定性比未婚藝人高 39%,這也是他主動公開家庭生活的深層動因。
2010 年曹云金退出時,曾發長文控訴 “收入不公”:“一場商演賺 10 萬,我只能拿 1 萬,剩下的要上交。” 這一事件成為德云社改革的導火索:
2010 年前:實行 “學徒制分成”,徒弟收入的 50%-70% 歸班主,僅夠基本生活;
2010-2015 年:引入 “底薪 + 分成”,頭部徒弟底薪升至 1 萬,分成比例提高至 30%;
2015 年后:推行 “明星制”,允許徒弟獨立接商務,德云社收取 15%-25% 管理費。
孟鶴堂的收入軌跡印證了這一變革:2010 年演出分成為 20%,2015 年升至 35%,2018 年后通過工作室模式,實際分成達 70%。中國曲藝家協會 2024 年白皮書指出,德云社分配機制的改良,使其頭部藝人流失率從 2010 年的 18% 降至 2024 年的 3%。
這種 “市場化師徒關系” 成為行業新范式。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吳忠民指出:“德云社的成功,在于將傳統行會制度與現代公司治理結合。孟鶴堂的案例證明,當師徒關系從‘人身依附’轉向‘職業合作’,藝術傳承與商業開發才能實現平衡。”
這種轉型暗合相聲行業的 “偶像化” 趨勢。2024 年德云社觀眾中,25-35 歲群體占比達 58%,“顏值”“時尚感” 成為購票決策的重要因素,孟鶴堂通過《時尚芭莎》街拍、潮牌代言等操作,精準匹配這一需求。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表示:“孟鶴堂的實踐證明,相聲要年輕化,不能僅靠‘說學逗唱’的技巧翻新,更要在內容題材、傳播方式、藝人形象上全面革新。他的成功,為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模板。”
這種 “家庭化” 轉型有成功先例:岳云鵬 2019 年公開女兒照片后,家庭類代言增加 6 個,商業價值提升 27%。孟鶴堂的優勢在于,其 “釣魚奶爸” 的形象比岳云鵬的 “萌爸” 更具差異化。
長期主義:從地下室到千萬豪宅,需忍受 10 年蟄伏期,2018 年爆發前,他年均演出超 200 場;
創新意識:《文玩》的爆火證明,傳統藝術需嫁接現代生活,每年至少開發 1 個 “破圈梗”;
人設統一:從釣魚愛好到育兒準備,個人生活與公眾形象高度統一,增強粉絲信任感。
中國青年藝人發展報告 2025 指出,“孟鶴堂模式” 的可復制性在于:既保持相聲演員的 “根”,又具備娛樂明星的 “形”,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處找到獨特定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必一運動官網必一運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