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安徽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富集優勢,不斷完善保護工作機制,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思想內涵,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努力把紅色資源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接到領證的通知,我們很高興,期盼多年的不動產權證書終于辦下來了,這無疑是告慰英烈最好的禮物。”黃山市黟縣美溪鄉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激動地向記者表示。近日,黃山市黟縣不動產登記中心頒發了美溪口革命烈士陵園的不動產權證書,這是自2025年全省開展烈士陵園不動產登記專項工作以來,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與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合作辦理的第一本烈士陵園不動產權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我省境內遍布革命遺址遺跡,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31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1萬多件(套),縣級以上烈士紀念設施164處。讓烈士陵園“有證”是我省在紅色資源保護方面的一個生動縮影。
革命文物保護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撐。在省級層面,我省頒布《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等法規,編制《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戰略規劃》等20多處國保省保規劃,制定《零散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規范》等省級標準,建立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聯席會議機制,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完善。
與此同時,各市主動作為,根據地方實際制定相應保護制度,推出針對性措施。六安市在全省率先設立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中心,出臺《六安市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編制《六安市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宣城市全面實施“革命舊址維修保護、革命文物陳列展示、革命故事宣講傳播”三大工程,健全普查、挖掘、整理、認定為內容的革命文物保護機制,一批革命舊址得到全面維修……
保護好革命文物,是為了傳承與弘揚紅色革命精神,讓其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在渡江戰役紀念館,通過直播、頻推紅色展覽、組織紅色文化進校園等活動,讓歷經烽火的革命文物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可感可及的鮮活存在;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AI+非遺+紅色資源”的創新融合,讓前來參觀的學生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
我省革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革命老區縣有68個,占全省縣市區的64%。每一個革命老區,都有大量的文物。文物多且位置分散,光靠相關部門推動保護工作難以十全十美,群眾的參與是文物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淮北市濉溪縣韓村鎮“小李家”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紅色文物守護人李華松每天都要將舊址里里外外看一圈。這樣的工作,他們家已經接力了三代人。“我從小就受到父輩囑托,一定要守護好總前委舊址。”如今,李華松已經70多歲,仍主動承擔起了義務講解員的任務,只為讓革命歷史能夠在更多群眾心里生根。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長楊曉璐介紹,為進一步摸清“紅色家底”,博物館近年來持續開展革命文物廣泛征集工作,得到群眾、老兵及其親屬的支持。“直到現在,不少紅軍后代與場館之間的‘雙向奔赴’還在進行,他們捐贈了勛章、服裝、筆記本等物品,這是他們對父輩的記憶,也是社會群體對革命年代堅定信仰的情懷。”楊曉璐說。
6月13日,“紅色基因永傳承,強國復興立新功”首場巡回宣講活動在滁州學院舉行。
三次遠赴非洲維和、榮膺聯合國“和平榮譽勛章”的李璐,以《和平最珍貴》展現中國軍人的世界胸懷;全國老兵宣講團成員許玉亭,則以千場義務宣講的執著,必一運動(B·SPORT)點燃了無數人心中的信仰火炬……報告會上,七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老兵用真摯的情感和生動的事跡,點燃了學生們的家國情懷。
紅色故事激蕩心靈、感人至深,是紅色精神的生動載體。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從80多歲的革命老干部,到“95后”講解員,再到面龐稚嫩的少先隊員,安徽舉辦紅色故事講解大賽,挖掘培養了一大批會講故事的人才,他們中有專業講解員,也有教師、技術工人、民間藝術家等,他們用精彩的講述把黨的光輝歷史、紅色故事送入學校、機關、企業、村居。
退役軍人中英雄模范多、先進典型多,在講好紅色故事中具有獨特優勢。我省著力將紅色宣講打造成為退役軍人發揮作用的重要平臺,省級層面上組建省級紅色宣講團成員庫;各地積極響應,組建以功臣模范、參戰參試老兵、軍隊離退休干部為主的宣講團。
軍人出身的陳相珍,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挖掘淠河東路的紅色故事。每逢有人來家里,他總會從紅箱子里拿出這些年挖掘整理的照片、手稿等資料,讓他們看一看、給他們講一講。
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見證歷史的實物,無聲述說著先輩們的感人事跡。陳相珍帶著紅木箱,走進校園、社區,向不同群體口述英雄故事。他所在的合肥市蜀山區五里墩街道組建覆蓋老中青幼不同年齡階段的“先鋒宣講團”,開展“紅色口述史”等系列活動,將英雄路的招牌越擦越亮。
在天長市,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牽頭組織實施“青聽兵語”志愿服務項目,實地采訪百余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功勛老戰士,必一運動(B·SPORT)挖掘、收集、整理、編撰他們的戰斗事跡。通過“一分鐘微視頻、一刻鐘微宣講、一百年口述史”,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上個月底,我還到金集中學,為全校師生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大家興致很高,我也越講越興奮。”年近百歲的滁州天長抗戰老兵高維田說,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讓更多孩子能銘記那段歷史。
傳承紅色文化,深入挖掘那些鼓舞人、激勵人、感染人的好故事,更能讓紅色文化鮮活起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度挖掘革命故事內涵,探索借鑒當代藝術表達方式,打磨具有時代精神的品質之作,在守正創新之路上,不斷用精品力作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延喬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在合肥,一條名為“延喬路”的馬路,隨著精心創作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播出而迅速走紅,群眾在線上觀劇之余,還在線下組織了紅色文化系列活動,熱潮一波接著一波。
在六安市,紅色遺址遍布城鄉,紅色文化的創新表達也正以多元形態浸潤大眾生活。原創廬劇《星火永燎原》,用傳統唱腔演繹立夏節起義,讓年輕觀眾在戲曲韻律中觸摸歷史;《皖西英烈故事》短視頻合集,網絡點擊量破千萬……
從一部微電影到一首歌,從一臺戲到一本讀物,安徽不斷發揮紅色講解隊伍作用,創新紅色講解形式,通過深情演繹的方式還原歷史場景,以真實的歷史知識、真情的演講表述、真摯的感情表達,講好講活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
暑期來臨,石臺縣牯牛降景區迎來客流高峰。景區的山水資源,一直是當地吸引游客的一張名片。不過,經過近年來的挖掘整理,一段“紅色記憶”正成為這里向游客展示的另一張名片。
景區內的嚴家村,是一座典型的皖南古村落。村內一面斑駁的墻上,三條革命標語歷經歲月磨洗,依舊清晰可見:“北上抗日先遣隊是你們年關困難的救星!”“要打破年關困難只有革命!”“消滅保甲制度,打倒國民匪黨!”
1934年冬至1935年春,方志敏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皖南深山腹地,途經牯牛降山腳,為了廣泛宣傳革命思想、擴大革命隊伍,隊伍沿途寫下了這些標語。革命火種點燃了當地群眾斗爭的火焰,當時不足百人的嚴家村,有幾十人參加了革命隊伍,后有7位被追認為烈士。
90年前,紅軍標語喚醒了當地的群眾;90年后,這面標語墻依舊在為牯牛降聚集人氣。2020年,牯牛降景區對嚴家村的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和提煉,將“紅軍標語墻”所在民居打造成集紀念、瞻仰、科普、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石臺紅色文化展示館。
“自開館以來,展示館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打卡,成為我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及黨員培訓的核心場所,更成為皖南地區重要紅色旅游目的地。”石臺紅色文化展示館負責人張福勝說。
讓紅色基因融入時代脈搏,讓革命薪火永續傳承,活化利用是紅色資源煥發新時代光彩的重要途徑。依托豐富的革命文物尤其是革命遺址遺跡,我省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創建了一批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景區景點,打造了一批聞名全國的紅色旅游線個革命遺址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有6家單位入選國家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
從大別山中銘記紅軍將士英雄事跡的金寨紅軍廣場,到長江江心洲上見證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斑駁舟楫,再到小崗村里記錄中國農村改革歷程的“當年農家”茅草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踏上一段紅色之旅,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接受革命先烈的精神洗禮。
在此基礎上,我省深耕紅色資源,堅持創新表達,變靜態展覽為沉浸體驗,持續推動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江淮大地上的紅色記憶通過一個個可觸可感的載體流淌進千萬人心田。
在金寨縣湯家匯鎮,“十萬劇場”自開演后,就成為革命老區新的文化地標。該劇場是我省首個全時數智沉浸式劇場,通過虛擬現實(VR)、全息投影等先進科技手段,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
2023年底,我省首個紅色文旅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戲劇《立夏》在這里一經推出,便引發轟動。《立夏》取材于1929年立夏節起義,在這部戲劇中,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他們可以選擇扮演地下黨員、進步學生、底層工人等角色,穿上特制的民國服飾,親身參與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
“這不僅僅是一場大劇,更是一場觸及心靈的革命傳統教育課。”一位扮演地下黨員的大學生觀眾在演出結束后激動地表示,參加演出仿佛親身經歷了革命時代,更能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偉大。
讓場景發聲、讓歷史說話、讓觀眾參與,技術賦能、互動體驗不斷激活精神密碼的同時,“紅色+”的文旅創新熱潮也點燃了地方文旅產業的新引擎。2024年全省紅色旅游市場累計接待游客人次、旅游花費同比分別增長7.5%和44.7%。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